而等到两军会合之后,这两位新加入的总兵,还和杨山芦格外的亲近,没办法,他们早在崇祯十一年间,就已经和杨山芦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。
(要知道在崇祯十一年的那场大战中,曹变蛟和王延臣就已经和杨山芦并肩作战了,并且之后他们来到东路取经,杨山芦又慷慨赠送他们珍贵的肥田粉配方,要知道这是放在外界,十万两银子都买不到的好东西!可是现在呢?杨山芦眼睛都不眨的就送了出去,所以这样的情谊……)
“镇国老弟!”
“曹兄!”
“王兄!”
所以等到看见之后,三人那都是当场拥抱在一起,互相捶打着胸膛尽情欢笑的,而这就是称兄道弟了……并且这和市井中常见的那种称兄道弟不同,这是真正可以托付后背的军中袍泽,生死兄弟!
而看见二大总兵到来,大军中其他将官也都是非常欢喜,先不说这两位带来的兵马都是远超普通总兵的(普通总兵靠朝廷吃饭,一般也就是三千正兵营而已,可是这两位总兵呢,靠着肥田粉的秘方大兴屯田,每人都是带来了一万战兵啊,这种实力……)
并且还需要提到一点的就是,这二位总兵(另外还包括杨国柱在内),当初在前来东路取经的时候,杨山芦还慷慨赠送了他们每人2000杆改良式鸟铳!(也就是以前玄甲军使用的火绳枪),另外再加二万发配套子药,所以他们的战力又要高于普通总兵一截的。
别小看这一点差距哦,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,都能改变大气洋流的,所以这等到大战将起的时候……
于是等到两军汇合之后,队伍变得越发壮大……七万大军就变成了整整九万大军!那叫一个遮天蔽地啊……甚至这样的大军如果是放在流寇身上,号称三十万,四十万都是完全可以的,所以这样的一股战力……
而接下来大军在玉田稍作休整之后,又是重新开始启程。
然后看着如此盛况,此次朝廷委派的监军张若麒(本职是兵部值方司郎中,正五品文官),都是诗兴大发,当初赋诗数首的!并且表示,等到大军高唱得胜之歌凯旋的时候,还会大大的作诗,以为纪念。
老实说这位监军虽然吟的摇头晃脑,自我感觉良好,可是一干大老粗总兵们都听不懂,而听得懂的呢,就像杨山芦这样的,却又觉得并无出奇之处,不过对于这位监军大人本身的存在,杨山芦还是很乐于看到的——因为这位监军可以说是他的人。
具体来论的话还要从几年前说起,犹记得当初杨嗣昌和东林党人不和的时候,时任少詹事府少詹事的黄道周(也就是太子府的官),不仅当面弹劾杨嗣昌,还骂他是“豭狗人枭”,然后杨嗣昌不能受这个气啊,就指使张若麒弹劾黄道周,反击回去。
所以那会张若麟就已经和杨嗣昌走得很近了,包括事后杨嗣昌也是投桃报李,把他由刑部主事调进兵部,并升任为兵部职方司郎中的(包括这次张若麟的监军之职,也是杨嗣昌推荐的),所以有了以上关系,这位监军大人那绝对是唯杨山芦马首是瞻的啊!
而这也正是杨山芦所希望的,如此国运之战,就需要增加一切可以增加的力量!
(而且客观的说,明朝时的监军权力还是很大的,并且在原本的历史上,就是因为这位张监军位高权重,还比较‘跋扈’,原属刑曹(刑部的官),本不知兵,却一味催着洪承畴速速决战,才最终导致松锦之战大败亏输的,不过现在嘛……)
接着大军又是一路前行,几日后就到达了宁远,而等到大军到达宁远之后,和已经先期赶到的好几位总兵顺利汇合后,那种盛况,就真的好像是后世红二//方面军和红四//方面军胜利会师了一样……
而已经先期赶到的总兵也有很不少,像什么山西总兵李辅明,蓟镇总兵白广恩、密云总兵唐通,山海关总兵马科,宁远总兵吴三桂等等,而这样一来,入援的总兵就全部到齐了……一共多少位总兵呢?整整十大总兵!
(他们分别是,宣府镇总兵杨国柱,大同总兵王朴,山西总兵李辅明,于田总兵曹变蛟,前屯卫总兵王廷臣,蓟镇总兵白广恩,辽东总兵刘肇基,山海关总兵马科,密云总兵唐通,宁远总兵吴三桂)
所以这么多顶盔贯甲的将军,那真是兵多将广啊!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中,也不过是来了八大总兵,可是现在呢?并且更值得一提的是,在原本的历史上,竭尽全力,也不过是调集了兵力十三万,可是这一次呢,不仅总兵力达到了整整15万之巨(还不包括公主殿下率领的一万蒙古骑兵)
并且此次的兵员质量也大大提高了,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,可是没有四万玄甲军加入的,可是现在呢?所以和历史上相比,此次入援的明军,不仅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,都是大大提高了呀!
(而且此次,各镇带来的都是精兵,也就是之前杨山芦就和崇祯皇帝说过,让他们不要带凑数的兵马过来,只带精兵,不然的话人数还要多)
当然,此次大军云集,文官也是少不了的,此次的大军督师,蓟辽总督洪承畴就不用说了(标准的两榜进士,要不是杨嗣昌没死,此时的他已经当上兵部尚书了)。
除此之外,辽东的一干重要文官也全部在场,像什么辽东巡抚邱民仰,兵备道张斗、蔡懋德、姚恭等等。
(另外不要小看这几个兵备道,他们的权力可不小,兵备道本身是从三品或者正四品,但是可以节制正二品的总兵,就好像之前打下了宁远大捷的袁崇焕,此人厉害不厉害?但是当时的他,不过就是以兵备道的身份,全权指挥山海关外的几十万明军罢了)
所以此次出关之战,这么多文臣武将聚聚一堂,可见朝廷对于此次大战的重视啊……
接着等到双方见面之后,那自然是不用说了,第一天就是先安排十五万大军宿营,然后等到第二天,都安顿下来之后,洪承畴这才召开这次的入援会议,也就是确定接下来的作战基调。
而等到在宁远城里的总督大堂坐定之后,因为人数实在太多,除了五六个文官之外,武将就只有副总兵以上的将官才能入内的,就这样都足足有三四十人的。
(当然这个其中,杨山芦是唯一一个以参将身份,参加这次军事会议的,但是在场所有人,却都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的,毕竟其他的不说,单单是杨山芦带来的四万玄甲军,就几乎占到了这次入援大军的三分之一强嘛)
等到众人在大堂里按照身份高低坐定之后,作为蓟辽总督,此次大军的督师,洪承畴当然是高坐主位了,其余人坐在下首,可是在他的右侧,就是高坐着杨山芦(两人平起平坐)。
没错,杨山芦虽然仅仅是参将的身份,可是他的另一个身份那可不得了,是位高权重的伯爵——镇国伯!(也就是他的官职军职低于洪承畴,身份地位则是高于洪承畴,所以如果是在平时,洪承畴都要向他行礼的,就算是在军中,两人也完全可以平级见礼,这种显赫……)
当然如今在场的,一共有三位伯爵……另两位分别是平虏伯杨国柱和平东伯曹变蛟。
可是在场众人都清楚,这三个伯爵中,以镇国伯的含金量为最高(就连另外两个伯爵,都是在杨山芦的帮助下取得的),所以杨山芦就是当仁不让地坐在洪承畴的一旁了(至于杨国柱和曹变蛟,就是坐在杨山芦的再右侧)。
而且杨山芦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,其实按照他的性子,并不